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四海之内皆兄弟。

更喜交天下良才、美器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钱穆与素书楼:  

2017-04-19 14:08:53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笔名:柳正《钱穆与素书楼:》


2013年05月11日 - 笔名:柳正 - 郑为(伟)俊(笔名:柳正)原创作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湖畔雅姿——山水大家王豫旻

    从台北故宫参观完毕,徒步径直可走到钱穆故居。钱穆故居就在东吴大学校园内。但钱穆仅在学界出名,向学生打听故居所在,令我惊讶的是,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。问了几个人,才有学生给我指点。待走到近前,就见路的右侧有一斜坡,上去不远,就看见一个大开的红漆门,再走进去,满眼青翠扑面而来,一座二层小楼立在草坪和鲜花之中,这就是钱穆的故居了。钱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,就是在这座小楼度过的。钱穆(1895—1990),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,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。他潜心研究先秦诸子,颇有新意。抗战时曾在西南联大任教。1965年从香港移居台湾,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任教。

  走进小楼即是楼梯,上楼就是钱穆先生的书房。书房不大,在钱穆先生退休后,这里还曾是他的讲堂,他在这里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上课。1986年6月9日下午,也就是在这里,他讲授了最后一堂课。他的最后一句话更令人感动:“你是中国人,不要忘记了中国!”这最后一堂课的照片,就挂在书房的墙上。先生精神矍铄,坐在一群学生的包围之中。这种教学的氛围,让我好生羡慕。我一辈子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,如果有来世,我愿意做一回钱穆的学生,去感受教学相长的欢悦。

  站在素书楼的窗前,一棵松树探到窗前,伸手可及。再远处,可望见台北的故宫。走出书房就是先生的卧室。整洁无物。除开一张双人床,什么也没有。我想,人世间,其实只有思想才有最大最辽阔的空间。卧室外面的狭窄走廊上摆放的竹藤椅是钱穆先生闭目养神的地方。他晚年失明,最后的岁月里,他也许坐在这里,思念过母亲慈祥的笑脸和故乡太湖的云帆。先生把这座小楼称作“素书楼”,就是来源于对母亲的思念。他17岁那年,染上伤寒,又用错药,几近绝命。是母亲在祖居的“素书堂”夜夜守候了他7个星期,才把他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。他一生感念母亲,故将此楼命做“素书楼”。

  钱穆先生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理念,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。抗战之中他曾经大声疾呼“所谓民族争存,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。所谓民族力量,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。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,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柢的文化,则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目前的抗战,便是我民族文化的潜力依然旺盛的表现。”先生特别提醒,所谓传统文化,不仅仅是了解之乎者也的古籍,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民族的历史!

  素书楼的书房,保留了先生写作时用的桌和椅,他的《中国思想史》、《宋明理学概述》、《庄老通辨》、《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》、《孔子与春秋》、《论语新解》等著作都是在“素书楼”整理完成的。我读过先生不少著作,他的许多思想都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我在他的《湖上沉思录》一书中,读到过他的关于生命的看法,深表赞同。他说,“中国古语有云,‘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,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’此事不可能,而且也要不得。死却一部分,又新生一部分,同时也还保留一部分,这才是人生之正轨。其实这也是人人生命之共有状态。”“孔子释迦和耶稣,他们人格伟大处,也只在人人中间都有他,而又人人中间都没有他。他们的日常生活,他们的全生命之内心历程,也只是永是那样,而又永不是那样。一切一切,都该做如是观。”他深刻理解了“天人合一”的精髓,因此对生命的感悟,得到完美的升华。

  今日的故居,展示着钱穆生前使用的几乎所有物品。一楼的一个房间据说还经常举办讲座和研讨会。我去参观的时候,一位张姓的年轻人接待了我。他对先生的生平了如指掌。是他告诉我, 钱姓本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人。这些我只当知道了新知识吸纳于心。但钱穆先生最后迁出这座被他视为圣地的小楼,让我愤愤不平。

  走出素书楼,我久久在楼前徘徊。这里的松柏,这里的花卉和草坪,都让我感到亲切温馨。直到如今,这里仍弥漫着传统文化的芬芳。我走过中国许多地方,亲眼见识过许多文化名人故居,但我的灵魂只能在这里停驻,因为我是经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05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